葛牌镇 - 经济发展

到2008年为止,葛牌镇已完成地方财政收入43.07万元,固定资产投入1000万元,内联资金和实际进资完成目标任务的100%。同时,结合山区地域特点,引导群众种植架豆王、洋芋、甘蓝等无公害蔬菜3510亩,劳务输出430人,荒山造林3000亩,并建设30户样板“农家乐”接待户,接待游客上千人次,收入50万元。在基础设施方面加大投资力度,引水灌溉工程500亩全面竣工,新修的粉房沟、滹沱村8公里四级沙石路已通过验收。在党建精神文明方面,精心组织实施“红色之旅”规划,并积极开展文明单位创建和“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收到明显成效。
据悉,葛牌镇为确保全年目标任务完成,将继续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力度;加快米汤河、代家河、凉水沟程控电话工程进度,提升经济发展建设,确保群众增收。
葛牌镇 - 历史事迹

军民一家亲 穷苦百姓支援红军

葛牌镇区苏维埃政府根据当时革命斗争的需要,在葛牌镇成立了秘密的红色交通站。当时,知道这个交通站存在的人并不多,街道上有几个人担任了交通员,负责传送信件、文件、消息,保证红军与上级之间的联络。为了保卫来之不易的苏维埃政府,巩固刚刚建立起来的鄂豫陕革命根据地,支援红军大部队,葛牌镇区苏维埃政府利用红军交给的一批枪支弹药,建立起民众的革命武装队伍———赤卫队,由区苏维埃政府主席田银斗兼任赤卫队司令。这支穷人自己的队伍很快由二三百人发展到500多人,他们身背长枪、大刀,肩扛长矛,以葛牌镇为根据地,活跃在蓝田、商县(今商州区)、柞水、山阳、镇安等县交界处,配合游击队打击敌人,两次烧毁了附近民团的碉堡、炮楼,打土豪,惩贪官,保卫群众利益和红色政权。广大穷苦群众纷纷要求参加赤卫队。
最早的红色政权 永垂青史
由于在葛牌镇建立了红色政权,得到了当地群众的大力支援,从河南长征而来的红二十五军在这里得到了休整,葛牌镇也成为这支英雄部队战史上的一个转折点———由被迫长征到主动出击,有力地粉碎了敌人的“围剿”,翻开了红二十五军长征史新的一页。1935年7月,红二十五军主力出终南山北上,转入外线作战,并很快进入陕北,先期到达,迎接中央主力红军。从1935年2月上旬至此,葛牌镇区苏维埃政府历时6个多月。鄂豫陕革命根据地葛牌镇区苏维埃政府是中国共产党在关中地区建立最早的红色政权。鄂豫陕革命根据地人民与红军并肩战斗,出生入死,蓝田老区人民的革命斗争,配合了川陕、陕甘宁、陕北苏区革命运动,为策应中央红军北上建立了不朽功勋。
葛牌镇 - 历史遗产

葛牌镇 - 党政建设

一是摸底排查,吃透情况。葛牌镇基层办全体成员在副书记朱立昌的带领下,对全镇30个村的“两委会”班子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摸底,并在党员群众意见大、各项工作滞后、“两委会”关系不协调的村,召开了党员会、群众代表会、人大代表会,发放意见征询表450份,入户走访群众350户,然后疏理归类,及时与镇党委沟通,确定了西沟村、凉水沟村、代家河村、虎岔沟村为整建对象。
二是集中整建,分类实施。针对西沟村、凉水沟村支部书记工作不力,党员群众意见大,政令不通的问题,按照《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条例》的有关程序,撤换了支部书记;对代家沟村“两委会”关系不协调,村主任独断专行,致使班子缺乏凝聚力,各项工作滞后的问题,按照“村委会组织法”的有关程序,及时调整选出了新的村主任;对代家河村、虎岔沟村党支部书记年龄偏大,后继无人的问题,基层办帮助制定了党员发展规划,充实后备干部队伍;对整建后新上任的“两委会”成员,利用镇党校进行了2天的集中培训,提高了村级干部素质,转变了村级干部作风。
三是抓办实事,力求实效。通过整建配齐配强了后进村的主要干部,各种干群矛盾得到逐步化解,各项工作步入正常轨道。西沟村、凉水沟村开展村容村貌整治活动,铺修道路6.5公里;解决了夏家村小学、草坪中学改建中用地矛盾,筹集了一定资金,使教学楼主体工程进展顺利;全镇春耕生产全面铺开,种植地膜玉米3200亩、地膜洋芋2875亩。
葛牌镇 - 教育事业

葛牌镇中心小学现有教学班7个,教师14名,学生340名,其中寄宿生180名。学校占地面积4900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636平方米,是葛牌镇规模最大、办学历史最长的一所小学。
按照蓝田县重点建设学校规划,葛牌镇规划定点小学两所,即草坪小学和葛牌镇中心小学。葛牌镇中心小学覆盖11个行政村,人口6100人。规划将10个校点并入中心小学,合并后学生达到507人,该校规划设计为12个教学班,学生540人。